近日,廣東省人民醫(yī)院楊衿記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轉化型小細胞肺癌(T-SCLC)的分子機制與精準治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Transformed Small-Cell Lung Cancer from EGFR-Mut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Reveals Distinct Subgroups and Precision Therapy OpportunIT(http://www.weberwork.com/sell/l_25/)ies》已發(fā)表于國際知名期刊 Biomarker Research。
本研究由孫浩博士、張嬋媛博士、張秀浩碩士和邰再仙共同擔任第一作者,楊衿記教授、吳一龍教授和馮衛(wèi)能教授為共同通訊(http://www.weberwork.com/sell/l_25/)作者。研究依托多組學技術,首次系統揭示了轉化型小細胞肺癌的高度異質性,并提出基于分子分型的精準治療策略,為EGFR-TKI耐藥后出現小細胞轉化的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研究背景與意義
小細胞肺癌轉化是EGFR突變陽性肺腺癌(LUAD)在接受靶向治療過程中產生耐藥的重要機制之一。然而,轉化型小細胞肺癌(T-SCLC)在生物學特性上明顯區(qū)別于原發(fā)性小細胞肺癌(SCLC),其對傳統化療的響應有限,臨床預后較差。因此,深入解析T-SCLC的分子特征、發(fā)現潛在治療靶點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61例臨床樣本(包括肺腺癌、轉化型小細胞肺癌和原發(fā)性小細胞肺癌),通過基因組、轉錄組及蛋白表達綜合分析,利用層次聚類等方法成功劃分出兩個具有顯著差異的T-SCLC分子亞型,并進一步探討其與治療反應及生存預后的關系。
研究亮點
1. T-SCLC具有獨特的轉錄組特征
與肺腺癌相比,T-SCLC中存在7499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其中PPM1E、INSM1等關鍵調控因子顯著上調,富集于細胞周期調控、神經內分泌分化等通路。而與原發(fā)性SCLC相比,T-SCLC表現出Wnt信號通路激活、干性增強以及耐藥性增加等特征,提示其可能具有更強的侵襲性和更差的治療響應。
2. T-SCLC可劃分為兩個分子亞型
通過主成分分析(PCA)和層次聚類分析,研究人員首次將T-SCLC分為兩個具有顯著差異的分子亞型:
LUAD樣亞型(Cluster 2,n=12):保留部分肺腺癌的分子特征,如NKX2-1高表達;
非LUAD樣亞型(Cluster 1,n=11):呈現出典型的SCLC分子表型,并伴有獨特的轉錄調控網絡。
兩種亞型在臨床預后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p<0.05),表明分子分型對疾病管理和療效評估具有指導意義。
3. 分子分型指導下的治療策略顯著改善PFS
根據分子亞型匹配治療方案的患者(匹配組)顯示出更高的緩解率(ORR 71.4% vs 40%)和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mPFS 6.2個月 vs 2.7個月)。盡管總生存期(OS)未見顯著差異,但這一結果為未來開展基于分子分型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有力證據。
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轉化型小細胞肺癌的分子異質性,并提出了基于轉錄組特征的亞型分類體系。這種分子分型不僅有助于理解不同亞型的生物學行為,也為制定精準治療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
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探索各亞型特異性驅動機制,篩選潛在治療靶點,并推動相關臨床試驗的開展,以期實現從“一刀切”到“精準施治”的轉變,為T-SCLC患者帶來更優(yōu)的治療選擇和生存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