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隨著職業(yè)發(fā)展、教育水平提升和生育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女性選擇推遲生育。在發(fā)達國家,女性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齡已接近甚至超過30歲,而在一些大城市中,35歲以上的高齡產(chǎn)婦比例持續(xù)攀升。這一趨勢引發(fā)了醫(yī)學界對女性生殖健康,尤其是卵子質量隨年齡變化的廣泛關注。
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能量工廠”,其攜帶的線粒體DNA(mtDNA)在細胞代謝、胚胎發(fā)育和生殖能力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已有研究顯示,mtDNA突變與多種退行性疾病、衰老過程以及生育力下降密切相關。因此,一個長期備受關注的問題是:女性卵子中的線粒體DNA是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積累更多突變?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可能解釋高齡女性生育力下降和胚胎發(fā)育異常風險升高的部分原因。然而,此前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部分受限于測序技術的準確性。
近日,發(fā)表于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的一項突破性研究為這一爭議提供了有力解答。來自賓州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利用高精度雙鏈測序技術(Duplex Sequencing),對人類卵子中的mtDNA突變進行了迄今最精確的分析,揭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現(xiàn)象:卵子中的線粒體DNA突變頻率并不會隨年齡增長而顯著上升。
精準測序:揭開“真實突變”與“技術噪音”的面紗
研究團隊對22名年齡在20至42歲之間的女性進行了全面分析,涵蓋年輕(20–29歲)、中年(30–34歲)和高齡(35–42歲)三個組別。他們從每位女性中獲取1至5個成熟卵子(平均3.64個),并同時采集其血液(18人)和唾液(8人)樣本進行對比。
關鍵在于,研究人員采用了雙鏈測序技術——一種能顯著降低測序錯誤率的前沿方法。該技術通過對DNA雙鏈分別標記條形碼,在擴增和測序后重建“單鏈共識序列”(SSCS)和“雙鏈共識序列”(DCS),從而有效區(qū)分真實的基因變異與PCR擴增或測序過程中的人為錯誤,確保數(shù)據(jù)的高度可靠性。
驚人發(fā)現(xiàn):體細胞突變隨年齡積累,卵子卻“獨善其身”
研究結果揭示了鮮明對比:
在血液和唾液等體細胞組織中,mtDNA突變頻率確實隨著年齡增長顯著增加,這與已知的“衰老伴隨基因損傷積累”規(guī)律一致。
然而,在卵子中,mtDNA突變的總體頻率不僅遠低于體細胞,而且并未隨年齡增長而上升。這一發(fā)現(xiàn)挑戰(zhàn)了“卵子線粒體必然隨年齡退化”的傳統(tǒng)假設。
更深入的分析顯示,卵子中的mtDNA突變分布具有獨特特征:
高頻率突變主要集中在非編碼區(qū)(如D-環(huán)區(qū)),而在編碼區(qū)(負責合成能量相關蛋白)顯著減少;
低頻率突變則在全基因組范圍內分布較為均勻;
與已知線粒體疾病相關的致病性突變,在卵子中的比例也明顯低于體細胞。
這些模式強烈提示:卵子中存在一種“凈化選擇”機制——在卵母細胞發(fā)育或成熟過程中,攜帶高頻率有害突變的線粒體可能被主動清除或抑制,從而保護卵子的遺傳完整性。
科學意義與現(xiàn)實啟示
這項研究首次以高精度直接評估了人類卵子mtDNA突變與年齡的關系,為理解女性生殖衰老提供了全新視角。它表明,盡管高齡生育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染色體異常風險增加),但卵子自身的線粒體基因組可能具備強大的自我保護能力,并非簡單地隨年齡“磨損”。
這一發(fā)現(xiàn)為晚育女性帶來了積極的科學信號:卵子的質量并非完全隨年齡線性下降,其內在的生物學機制仍在努力維持遺傳穩(wěn)定。同時,該研究也為輔助生殖技術(如線粒體替代療法)和遺傳咨詢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jù)。
未來,科學家將進一步探索這種“凈化選擇”的分子機制,或可為延緩生殖衰老、提升高齡女性生育力開辟新的干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