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Ana Martin-Villalba和Simon Anders研究團隊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DNA methylation controls stemness of astrocytes in health and ischaemi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與神經干細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雖然在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方面存在相似性,但在DNA甲基化組(methylome)上卻有所不同。研究發(fā)現(xiàn),星形膠質細胞的干性(stemness)受DNA甲基化調控,并且在大腦缺血損傷后,星形膠質細胞獲得干性需要甲基轉移酶DNMT3A介導的甲基化組重編程。
研究團隊首先通過單細胞核小體、甲基組和轉錄組測序(scNMT-seq)技術,從小鼠腦室-亞腦室區(qū)(ventricular-subventricular zone, vSVZ)分離神經干細胞及其后代,并檢測了基因表達、基因組范圍DNA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通過與更大的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參考數(shù)據庫整合,研究確定了不同狀態(tài)的神經干細胞和其他細胞類型,如少突膠質細胞。表觀組數(shù)據表明,DNA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在這一細胞譜系中呈現(xiàn)動態(tài)變化。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vSVZ區(qū)域的星形膠質細胞與靜息狀態(tài)下的神經干細胞(qNSC1)在轉錄組和甲基組上類似,但在進入活躍狀態(tài)的神經干細胞(qNSC2)階段時,甲基組發(fā)生了重編程。通過比較低甲基化區(qū)域(LMRs)附近基因的表達情況,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星形膠質細胞LMRs附近的基因主要參與氨基酸、離子和膽固醇轉運及代謝等功能,而qNSC2的LMRs附近的基因則與細胞分化、DNA結合及調控ephrin信號傳導等過程相關。這表明DNA甲基化差異可能是導致星形膠質細胞與神經干細胞功能差異的原因。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局部缺血損傷后,紋狀體星形膠質細胞能夠轉化成具有干性的狀態(tài)(qNSC2態(tài)),并且這些細胞表現(xiàn)出與NSCs相似的甲基化特征。進一步實驗表明,在紋狀體中特異性敲除Dnmt3a后,缺血損傷誘導的神經母細胞數(shù)量增加被抑制,這表明DNMT3A介導的甲基化組重塑對于星形膠質細胞獲得干性潛能至關重要。
總之,這項研究揭示了星形膠質細胞與神經干細胞之間DNA甲基化差異的重要性,為理解星形膠質細胞如何在特定條件下獲得干性提供了新的視角,并為未來再生醫(yī)學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