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加劇,癡呆癥的發(fā)病率逐年攀升。盡管觀察性研究表明飲食干預可能是延緩癡呆發(fā)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尚缺乏一種專為大腦健康設計、且經過科學驗證的飲食模式。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郁金泰團隊與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袁長征團隊合作,基于大規(guī)模隊列研究和機器學習技術,開發(fā)了一種名為**MODERN飲食模式**的飲食方案,旨在預防癡呆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該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志上。
研究人員利用了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UKB)的185,012名參與者的數據,平均年齡為59.2歲,采用回顧性24小時飲食記錄來追蹤參與者的飲食情況。在平均10年的隨訪期內,共有1,987人發(fā)展為全因癡呆(ACD),其中包括696例阿爾茨海默?。ˋD)。ACD的平均發(fā)病年齡為74.6歲,而AD的平均發(fā)病年齡為75歲。
通過全面的食物關聯分析,研究人員識別出25類食物與ACD風險顯著相關,并使用機器學習算法(LightGBM)從中篩選出了十種關鍵食物用于預測癡呆癥風險。最終,基于八類核心食物構建了**MODERN飲食模式**,強調每日橄欖油攝入、適量綠葉蔬菜、漿果、柑橘類水果、土豆、雞蛋、禽肉的攝入,同時限制含糖飲料(http://www.weberwork.com/sell/l_32/)的 - **每日橄欖油攝入量**應大于0份(約10克/份);
- **綠葉蔬菜**每日攝入量建議為0至1.5份;
- **漿果和柑橘類水果**每日攝入量建議為0至2份;
- **土豆**每日攝入量建議為0至0.75份;
- **雞蛋**每日攝入量建議為0至1份;
- **禽肉**每日攝入量建議為0至0.5份;
- **含糖飲料**應盡量避免,即每日攝入量為0份。
此外,研究人員還構建了一個綜合飲食評分系統(tǒng),以量化個體對MODERN飲食模式的依從性。
根據MODERN飲食評分四分位數對參與者進行分組后發(fā)現,**評分最高的四分位數組參與者患ACD的風險最低**,比評分最低的四分位數組降低了46%(HR=0.54)。每增加20%的MODERN飲食評分,與ACD風險降低18%有關。相比之下,**MIND飲食評分**與ACD的關聯性較弱,最高四分位數組僅與ACD風險降低25%有關。
進一步分析顯示,**MODERN飲食評分與其他多種健康結局也呈顯著相關性**,如精神和行為障礙、癌癥、神經系統(tǒng)疾病、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及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死亡風險均有所下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較高的MODERN飲食評分與腦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表現為多個大腦區(qū)域皮層厚度增加及腦白質結構完整性的改善。
此外,代謝數據分析表明,**MODERN飲食模式可能具有抗炎作用**,并通過降低炎癥水平和促進神經再生來降低ACD風險。
這項研究成功開發(fā)了一種新的、專為預防癡呆癥設計的飲食模式——MODERN飲食模式,不僅在精神和行為障礙方面表現出廣泛的保護效應,還在多項健康結局中展現出積極效果。相較于現有的MIND飲食模式,MODERN飲食模式特別強調了土豆和雞蛋的適度攝入以及含糖飲料的嚴格限制。
未來的研究需要在不同人群中進一步驗證MODERN飲食模式的效果,并評估其在臨床實踐和公共衛(wèi)生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這一創(chuàng)新性的飲食模式為癡呆癥的預防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全球老齡化社會帶來了新的希望。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癡呆癥已成為一個嚴峻的公共健康挑戰(zhàn)。MODERN飲食模式的提出,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預防策略,也提醒我們關注日常飲食習慣對大腦健康的深遠影響。期待更多研究能夠驗證這一飲食模式的實際效果,并推動其廣泛應用,助力全球老年人群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