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胡丙長教授團隊在Nature子刊《Nature metabolism》上發(fā)表了一項題為“Integration of epidemiological and blood biomarker analysis links haem iron intake to increased type 2 diabetes risk”的研究。該研究揭示了從紅肉中攝入的血紅素鐵與2型糖尿病(T2D)風險升高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表明,血紅素鐵攝入量增加與胰島素血癥、血脂異常、炎癥反應以及與2型糖尿病相關的代謝物的不良血漿譜有關。此外,研究還發(fā)現L-纈氨酸和尿酸等代謝物可能介導了血紅素鐵與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系,強調了這些代謝物在2型糖尿病發(fā)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
胡丙長教授指出,減少從紅肉中攝入的血紅素鐵,并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入(如豆類、豆腐和堅果等),可以作為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的有效策略之一。
目前,關于鐵攝入與循環(huán)代謝生物標志物之間的關系仍需進一步探索,尤其是在闡明血紅素鐵攝入對2型糖尿病風險的潛在生物學效應方面存在較大的研究缺口。隨著高通量代謝組學技術的發(fā)展,營養(yǎng)流行病學研究現在能夠更深入地探討飲食、代謝過程與疾病結局之間的復雜關系。
本研究利用了美國三個大型前瞻性成人隊列數據,更新了之前關于不同類型鐵攝入(總鐵、血紅素鐵、非血紅素鐵、膳食鐵和補充鐵)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關聯(lián)的分析,并將隨訪時間延長了近20年。研究團隊還評估了與紅肉攝入相關的2型糖尿病風險比例,以及可歸因于血紅素鐵攝入的幾種飲食模式。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204,615名參與者(79%為女性)長達36年的數據,探討了鐵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lián)。在37,544名參與者(82%為女性)和9,024名參與者(84%為女性)的亞組中,研究團隊評估了血漿代謝生物標志物和代謝組學特征。
研究發(fā)現血紅素鐵攝入量與更高的2型糖尿病風險相關,多變量校正的風險比為1.26。血紅素鐵在與未加工紅肉和特定飲食模式相關的2型糖尿病風險中占很大比例。血紅素鐵攝入量增加與胰島素血癥、血脂、炎癥和2型糖尿病相關代謝產物的不良血漿特征相關。
胡丙長教授建議,由于紅肉(如牛肉、豬肉和羊肉)中的血紅素鐵含量遠高于魚肉和雞肉,減少紅肉攝入是減少血紅素鐵攝入的有效方法。如果確實需要食用紅肉,則應適量食用,并將風險降至最低。以下是一些減少飲食中血紅素鐵攝入的方法:
- 減少紅肉、加工肉類和動物內臟(如肝臟)的攝入;
- 選擇植物性蛋白質(如豆類)以及雞蛋;
- 選擇魚肉和瘦白肉(如雞肉);
- 增加蔬菜的攝入;
- 限制酒精和高糖食物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