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哈佛醫(yī)學院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Kornelia Polyak團隊(第一作者為顏鵬澤博士)在《癌癥細胞》(Cancer Cell)雜志上發(fā)表了題為“Midkine as a driver of age-related changes and increase in mammary tumorigenesi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中期因子(Midkine, MDK)在乳腺衰老和腫瘤發(fā)生中的關鍵作用及其潛在機制。
#### 研究背景與方法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衰老已成為癌癥的重要風險因素。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平均確診年齡為62歲。盡管已有許多關于乳腺癌的基礎研究,但對于衰老與乳腺癌發(fā)生機制之間的聯系,尤其是老齡動物模型的研究相對較少。該研究旨在通過單細胞多組學測序和組織學分析,探討MDK在乳腺衰老及腫瘤發(fā)生中的作用。
#### 主要發(fā)現
研究團隊通過對不同年齡段大鼠乳腺組織的比較分析,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乳腺組織經歷了顯著的變化。老年大鼠乳腺組織中的上皮細胞出現了異常增殖現象,并且出現了一類具有癌變傾向的管腔祖細胞(Aging-LP)。同時,乳腺組織中免疫細胞(如原始B細胞和T細胞)的比例有所下降,表明乳腺微環(huán)境逐漸傾向于促進腫瘤的發(fā)生。
#### Midkine的作用機制
研究發(fā)現,MDK在老年大鼠和人類的乳腺上皮細胞中表達水平顯著升高。實驗表明,對年輕大鼠進行為期一個月的MDK處理后,其乳腺組織顯示出與老年大鼠相似的特征,包括上皮細胞的異常增殖和Aging-LP的增多。機制研究表明,MDK通過激活PI3K-AKT-SREBF1信號通路,促進了上述變化的發(fā)生。
#### 實驗模型驗證
為了進一步驗證MDK在腫瘤發(fā)生中的作用,研究團隊使用了NMU(N-亞硝基-N-甲基脲)誘導的乳腺腫瘤模型。該模型能夠模擬人類雌激素受體陽性(ER+)乳腺癌的組織病理學特征,并且保留了完整的免疫系統。實驗結果顯示,接受MDK處理的年輕大鼠比對照組更容易形成腫瘤,并且腫瘤生長速度更快。
#### 臨床意義
研究還發(fā)現,健康個體血漿中MDK水平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提示MDK可能作為衰老的生物標志物。在多種人類癌癥類型中,MDK表達水平顯著上升,特別是在乳腺癌患者中更為明顯。與正常乳腺組織相比,DCIS(導管內癌)和IBC(侵襲性乳腺癌)患者的MDK水平更高。此外,在年輕HR+乳腺癌患者中,MDK表達水平較高與較差的疾病特異性生存期相關,表明MDK可以作為HR+乳腺癌的預后標志物。
#### 結論與展望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MDK在乳腺衰老及腫瘤發(fā)生中的重要作用,還為其作為潛在的治療靶點提供了理論依據。MDK在健康個體中的表達水平與年齡相關,提示其可能作為評估乳腺癌風險的生物標志物。這些成果為理解衰老相關腫瘤的發(fā)病機制以及開發(fā)新的干預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生物學與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