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斯托大學的David J Nutt和Emma SJ Robinson研究團隊在最近的研究中,利用情感偏差行為測試,量化了幾種速效抗抑郁藥物對大鼠負面情感偏差的影響。這項研究從神經心理學角度探討了這些藥物的急性和持續(xù)效應。
研究團隊選擇了氯胺酮、東莨菪堿和裸蓋菇素這三種速效抗抑郁藥物進行測試。結果發(fā)現,這三種藥物均能改善大鼠的負面情感偏差。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低劑量的氯胺酮和裸蓋菇素在用藥24小時后,能夠逆轉負面情感偏差。裸蓋菇素與獎勵記憶的形成有關。
動物轉化測試一直是精神病學開發(fā)新療法的主要障礙之一,尤其是對于抑郁癥等情感障礙疾病的評估和治療。為了能夠測量和評估動物的情感偏向,Emma SJ Robinson團隊在2013年提出了一種新的情感偏向測試模型。
這種模型利用食物碗中的不同墊料和食物來區(qū)分大鼠的情感偏向。大鼠需要自己向下挖掘墊料來獲得食物。通過訓練將不同情緒(積極、消極或中立)與墊料種類配對,測試過程中,通過大鼠自主選擇的墊料種類和獲得食物的數量來量化大鼠的情感偏向。
在此次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苯二氮卓反向激動劑誘導大鼠的負面情感偏差,再使用速效抗抑郁藥物對大鼠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一般劑量的氯胺酮(1.0mg/kg)和裸蓋菇素(0.1,0.3mg/kg),以及高劑量的裸蓋菇素(1.0mg/kg)和東莨菪堿(0.1mg/kg)均可以減輕大鼠的負面情感偏差。
為了進一步探究抗抑郁藥物對大鼠情感偏向的改善是否依賴于學習或記憶能力,研究人員將接受了抗抑郁藥物的大鼠與對照組大鼠進行了對比,發(fā)現抗抑郁藥物的情感偏向效用并不依賴于學習或記憶受損。然而,接受超高劑量氯胺酮(25mg/kg)的大鼠出現了記憶非特異性效應,表明高劑量氯胺酮對大鼠的記憶功能產生了廣泛影響。
此外,研究還發(fā)現,在用藥24小時后,負面情感偏差的改善甚至逆轉仍然可以觀察到。接受裸蓋菇素的大鼠還表現出對獎勵記憶的偏向。這一結果表明,這些速效抗抑郁藥物的持續(xù)效應可能與它們對負面情感偏差的調節(jié)以及促進獎勵記憶形成有關。
為了深入了解速效抗抑郁藥物影響情感偏向的具體機制,研究人員選擇了氯胺酮進行進一步實驗。他們發(fā)現,給大鼠的前額葉皮質注射氯胺酮與全身給藥的效果類似。此外,注射蛋白質合成抑制劑可以削弱氯胺酮給藥24小時帶來的正向情感偏差,但不會對急性負面情感偏差改善造成影響。這表明兩種情緒偏向變化可能存在不同的基礎機制。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在大鼠中,情感偏向調節(jié)是速效抗抑郁藥物的共有神經心理機制。這些藥物可能通過對負面情感偏差的急性和持續(xù)效用實現情緒調控。情感偏向測試和大鼠模型有助于探索這些效用的潛在生物學機制和依賴性因素。此外,這項研究再次強有力地證明了這些抗抑郁藥物的快速和持續(xù)抗抑郁效用是基于特定的生物學機制,而不是僅僅出于致幻效應導致的安慰劑反應。研究人員猜測,裸蓋菇素在臨床上表現出的長期抗抑郁效用可能是通過調節(jié)負面情感偏差、促進獎勵記憶形成實現的。
這項研究的發(fā)現為探索速效抗抑郁藥物的療效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并為抑郁癥等情感障礙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潛在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