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yī)院王剛教授團隊近日在《Microbiome》雜志上發(fā)表了一項重要研究。該研究采用多組學技術深入探討了抗抑郁藥物對抑郁癥患者腸道微生物、糞便及血液代謝的影響,并發(fā)現基線腸道微生物特征具有預測抗抑郁藥物療效的潛力。這一發(fā)現為優(yōu)化抑郁癥治療、提高抗抑郁藥物療效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策略。
抑郁癥作為一種慢性致殘性精神疾病,其治療一直是醫(yī)學界面臨的挑戰(zhàn)。目前,盡管有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一線治療藥物,但療效并不盡如人意,緩解率常常不足三分之一。既往研究已表明腸道微生物與抗抑郁藥物之間存在復雜交互作用,但具體機制仍不清晰。
王剛教授團隊納入了前期建立的抑郁癥人群隊列中的110例抑郁癥患者,進行了深入的多組學研究。他們發(fā)現,抗抑郁藥物艾司西酞普蘭能夠調節(jié)抑郁癥患者的血液代謝,改善異常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水平。更為重要的是,研究揭示了艾司西酞普蘭對腸道微生物具有類似抗生素的抑菌效應,尤其在未緩解的患者中表現明顯。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在用藥前,緩解者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明顯高于未緩解者,且含有更多的有益微生物?;谶@些發(fā)現,研究團隊構建了一個機器學習模型,能夠基于用藥前的腸道微生物組基因較好地預測艾司西酞普蘭的藥物療效。
這一研究不僅揭示了腸道微生物在抗抑郁治療中的重要作用,還為優(yōu)化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針對腸道微生物群和血液代謝組的干預,未來或許能夠開發(fā)出更為有效的抗抑郁治療方法。
該研究得到了多項基金的資助,包括科技創(chuàng)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都臨床特色診療技術研究及轉化應用專項等。這一成果是醫(yī)學界在抗抑郁治療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有望為更多抑郁癥患者帶來福音。